李笑来:一切重要的技能只能靠自学

电子游戏PG技巧

电子游戏PG技巧

  • 首页
  • 电子游戏PG技巧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你的位置:电子游戏PG技巧 > 新闻动态 > 李笑来:一切重要的技能只能靠自学

    李笑来:一切重要的技能只能靠自学

    发布日期:2025-08-17 03:51    点击次数:142
    一、落后者更需要自学

    昨天下午,朋友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忽然转头对我说:”你当初买比特币,还是能接受新事物啊“,然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 “我现在很难接受新东西,感觉自己老了。”

    我当时沉默了,无言以对,清楚地听到自己脑袋里也有一个声音叹了一口:

    “接受新事物有时是迫不得已。”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这是很多年前我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读到的一篇文章。讲当时落后的日本车企如何利用创新迎头赶上甚至超过美国车企通用汽车的故事。

    图片

    朋友说他很难接受新事物,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他在行业里在公司是领先者,是领导,混得好,不需要创新,收入也很高。这个是我做不到的。

    对于资质平庸的我来说,只能靠比大多数人提前接受新东西,获得一点先发优势来增加收入,而想要提前了解新事物,真的只能靠自学。

    这也是李笑来经常讲的一句话:

    “一切重要的技能只能靠自学。”

    二、自学的黄金时代

    有了孩子后,他又补了一句:

    “为了孩子,我们也要自学。”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情怀,其实更是冷冰冰的现实:

    如果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自己都不擅长学习,甚至都不会学习,还懒得学习,又拿什么来教会自家孩子学习呢?

    仔细观察周围,你就会发现:在单位里,学习能力更强的同事和领导,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也会更好。撇开智商遗传外,这很可能和他们从小就在一个“父母擅长学习”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有关。“名师出高徒”不只是学校的事,在家里,父母才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陪伴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老师。

    李笑来曾说,他小时候就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做调查研究”。 他母亲是图书馆的馆长,经常且擅长查找资料、归类资料——这些能力,其实正是情报学专业里的核心技能。 他耳濡目染,学到了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论”——通过阅读来学习。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把孩子扔给培训班、交给老师,然后“躺”在旁边看剧、刷短视频,嘴里说着“我忙”“我不会教”? 这种“把孩子放心交给别人”的教育方式,真得让人放心吗?天知道这些老师往我们家娃的大脑里灌入了什么,天知道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把我们家娃的灵魂改造成什么样?仔细想想,其实挺吓人的。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并不是因为不够聪明,甚至不是不够勤奋,而是根本没人教会我们怎么学习。在学校里,老师其实不怎么讲如何学习的方法,甚至不讲如何思考的方法——最多会说“你再想想”,但如何想呢?在家里,父母更不会讲,那个年代农村的很多父母其实是文盲,自己都糊里糊涂的,很难想象吧,但确实就是这样的;我们那时自己又没有钱买书看,那时大家都很穷;有钱也买不到好书,那是一个书籍匮乏的时代。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网上有成千上万的好课程、讲座、资料、书籍……只要你愿意学,资源的丰富程度,远超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你甚至还有一个24小时随叫随到、永远不会不耐烦、什么都能教的老师——AI。它比人类老师更博学、不会情绪化,而且乐于陪你无限重复直到你学会为止。

    这真的是自学者的黄金时代。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一个希望?

    图片

    三、 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

    如今,学习资料从未如此丰富,学习方法也唾手可得,但有一样东西却始终稀缺——注意力。

    “学习”这个词,拆开来看是“学”与“习”:

    “学”是跟人学、跟书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而“习”,才是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能力的关键,靠的是反复练习、深度思考和主动运用。这些只能靠自己。

    我们习惯于花钱买书、上课,以为“听懂”就等于“掌握”,但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学校、老师、培训班能做到的,往往只是讲解知识——把书念一遍、讲一遍。再认真一点,也只是反复讲几遍,确保学生都听过,都听到。但真正让知识变成能力的那一步——练习,重复练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构建系统知识,谁都替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完成。而现实中,大多数学校与老师对此不仅无能为力,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这本没错。可问题是,家长们花了大把的钱,到头来却只是买了一个“讲解服务”?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之后,孩子已经认识常用字、会查词典、能用搜索引擎,甚至可以用AI查资料—— 真的有必要非得花那么多钱找人讲给自己听吗?

    学习,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事。资源再多,老师再好,不动手练、不反复用,就永远不会内化为自己的真本事。

    绝大多数人面临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愿意花钱,甚至愿意花时间,却迟迟不肯投入真正最重要的东西——注意力。

    说到底,他们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哪儿。至于有没有足够广度的注意力,其实还在其次。关于我们的注意力如何被短视频摧毁,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李笑来的新书《专注的真相》:未来10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什么?

    “知道”到“做到”之间,有一段很漫长的路,最难跨越的,显然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知识的理解、知识的消化、知识的运用,这些都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往里面注入大量的时间,浇筑大量的注意力。

    练习,是一件必须自己默默完成的事。

    学习的前半程——“学”,也许适合大家一起学。大家一起听课、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会让自己更容易坚持,也更容易弥补自己单独学的知识盲区。但“习”——真正的练习,却注定是一件孤独且私密的事。练习不能大家一起完成,因为大家一起练习的进程往往会被最慢的那个人拖后腿;而真正高效的练习,必须按自己的节奏来,针对自己的难点,针对自己的盲区。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基础积累不同、薄弱环节也不同。因此,最有效的练习方式必然是个性化的,尤其是在关键处,越不能靠别人,要靠自己。

    一个很少人愿意承认的事实是:只要肯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弹奏乐器,不一定能成为大师,但一定能入门,甚至弹得不错。所有真正练过琴的人都明白这一点:最初的练习是很不堪的,动作笨拙难看,弹出的声音难听刺耳,不仅自己听着难受,更怕被其他人听到。所以,没人愿意在别人面前练琴,只有在一个人独处时,才敢放肆地练、不断地练、反复修正地练。

    练习为何必须私下完成?不仅因为情绪上的尴尬,更因为大脑结构本身不允许“在被注视时学习”。

    神经科学上有个名词叫“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被别人关注时,大脑会立刻拉响警报,把注意力从任务上转移到“社交风险”上去——怕出丑、怕失败、怕被嘲笑。而大脑最怕的,不是错误,而是“社死”。当你突然发现很多人在看你走路时,你反而不知道怎么走了。那就是聚光灯效应在作祟。

    更可怕的是,即便你看似在“练习”,但若没有注意力的投入——注意力挪用到怕出丑上,只是无意识的机械重复。这样“练”一天,也未必比专注练1小时更有效。真正有效的练习,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目标明确、反馈清晰的“刻意练习”。前些年流行过一本书,就叫《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图片

    而这样的练习,只能靠自己。为了让自己注意力更集中,李笑来建议你应该把学习按流程拆解成4个步骤,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学会拆解

    为什么要学会拆解?

    人的大脑在学习时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尤其是工作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七加减二”理论)。

    “七加减二”理论(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是心理学家 乔治·米勒(George A. Miller) 在1956年提出的一个经典理论:

    人的短时记忆(即“工作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个信息单位,最多可以处理7±2个元素。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在脑中同时处理5到9个信息块(chunks)。超过这个范围,大脑会迅速出现“过载”现象,导致注意力涣散、理解困难或遗忘。

    也就是说,如果任务过大、过杂,比如“我要精通编程”“我要考过英语六级”,大脑很快就感到负担过重,然后注意力涣散,最后拖延直至放弃。

    而拆成步骤(比如:先背单词、再练语法、然后练口语)后,每个环节变得明确、聚焦,大脑只需应对当前这一步,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大脑一旦知道“这事是可以按步骤解决的”,就更容易自动进入状态。

    这类似你每天刷牙洗脸的流程:你不用思考“怎么刷牙”,自然就做了。学习也是:一开始你需要花力气拆分成流程,但做久了就变成了“习惯性进入状态”,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也就不再痛 苦。

    注意力最怕“模糊”和“不确定”。

    如果你不知道“现在该干嘛”,哪怕你坐在书桌前,也会频繁切换任务、分神、想逃避。

    拆解流程,就像给大脑设定了清晰的行动指令:现在就做“学”的部分;完成后,进入“练”的环节。这样每一步都有清晰目标,注意力就不会乱跑。

    拆小步骤之后,你会更快完成一个小目标,然后更容易产生成就感,形成“正反馈”回路,注意力也就越来越稳定。

    如何拆解?拆解可以分为横向拆解和纵向拆解。

    把一个任务/概念按照“并列的子要素”进行拆解,每一部分在层级上是同级、平行的,这是横向拆解。

    图片

    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横向拆解是:

    文章标题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语言风格配图排版

    这些部分是文章的组成模块,并列存在,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

    把一个问题/任务按照“步骤”或“层级”进行拆解,从上到下形成先后关系、因果链或逻辑结构,这是纵向拆解。

    图片

    同样是写一篇公众号文章,纵向拆解是:

    确定选题搜集资料制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润色发布分发

    这是一个流程链条,必须一环扣一环,前后有逻辑顺序。

    在⾃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拆解,从各个角度拆解,从各个层面拆解,按照不同的顺序拆解,不停地想办法把任务拆解,拆到不能再拆为止 —— MECE法则。这个法则最早来自于麦肯锡公司,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来说,就是使用MECE法则进行拆解分类后,各个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不重不漏”。

    图片

    ⽇常⽣活中,我们会遇到被评价为 “理解能⼒强” 的⼈,⽽另外那些不被如此评价的⼈就很不理解,很迷惑:

    你没有说我理解能⼒强,难道我的理解能⼒很差吗?我到底差在哪⼉了?

    李笑来说,当⽼师当久了,经常被这种现象震惊:

    原来很简单的东西竟然可能成为很多⼈⼀⽣的障碍。

    —— 并且,这话重复多少遍都不过分。

    ⼤多数⼈不太在意⾃⼰脑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因为平⽇⾥这也不怎么耽误事。但⼀旦遇到复杂⼀点的知识体系,就完全搞不定了…… ⽽所谓知识体系的复杂,⽆⾮就是新的概念多⼀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更复杂⼀些…… ⽽概念之间的关联更复杂⼀些,⽆⾮是各个概念之间不仅只有⼀种联系,最后会形成⽹状连接……

    在《通往财富⾃由之路》那本书⾥,李笑来⼏乎⽤了整本书的篇幅去讲解、厘清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复杂吗?其实并不复杂 —— 在横向纵向分别逐步拆解之后。

    分清概念的⽅法是什么?其实也不难,就是不断拆解,不断主动整理。每次⽤图表整理那些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更清晰⼀些,多次整理,最终就谙熟于⼼了。

    李笑来说他在2011年遇到⽐特币的时候,纵向横向的拆解这件事给他 “创造” 了巨⼤的好运。

    “⽐特币” 这个概念,可以有多重的理解 —— 这也是为什么⼈们感到迷惑,或者相互之间很难达成⼀致理解的根本原因。

    ⾸先,⽐特币是世界上第⼀个,也是迄今为⽌最成功的区块链应⽤。

    其次,⽐特币是⼀家世界银⾏,只不过它不属于任何权威管辖,它是由⼀个去中⼼化⽹络构成的。

    另外,这家叫做⽐特币的,去中⼼化的世界银⾏,发⾏了⼀个货币,恰好也叫 “⽐特币”。有些⼈更喜欢使⽤相对⼩⼼的说法,把这个货币指称为 BTC,⽽不是 “⽐特币”(Bitcoin)。

    最后,即便在⽐特币横空出世的16年后(2025),也很少有⼈意识到⽐特币(或者BTC)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家叫做⽐特币的去中⼼化的世界银⾏的股票。

    —— 这⽆⾮就是把⼀个概念拆分成若⼲个层⾯再对每个层⾯准确理解⽽已。但毫⽆疑问,这点靠很简单很简单的⽅法练就的理解能⼒,帮了他⼤忙。

    对于学习,他把它拆解成四步。这个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聊。

    感谢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这三个处世智慧

    栏目分类